王文: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時間:2019-11-23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acebm 點擊: 次智庫是最近幾年非常流行的一個詞語。作為政府決策的智囊團,智庫不是新出現(xiàn)的事物,其早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就有很多種叫法,如門客、軍師、謀士、參謀、顧問等,這些在中國古代政治軍事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活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現(xiàn)代智庫應運而生。智庫作為一種智慧生產機構,是一個國家思想創(chuàng)新的泉源,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標志。建設高水平、國際化的智庫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趨勢。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距今已有幾個年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在最近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是也面臨著挑戰(zhàn)。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王文認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目前仍存在著缺乏超越時代的智庫建言思想、國際話語權不高、需要“去偽存真”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zhàn)。
缺乏超越時代的智庫建言思想
“盡管近幾年中國新建了許多各種類型的智庫,但是尚缺少超越時代的智庫建言思想”。王文認為,雖然近年來很多智庫的研究成果獲得了決策層的肯定,但是中國智庫的主流仍是偏重于闡釋,缺乏對政策突破有推動力的優(yōu)質思想產品,缺乏能讓決策者有重大啟發(fā)與修正意義的戰(zhàn)略建議,更缺乏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思想作品問世。
在提到群眾對中國智庫的認識時,王文說道,廣大群眾對智庫的認知存在著兩大誤區(qū):一是神化智庫,認為智庫學者就是中央智囊,“知天曉地、直通天庭、指點江山、雄論天下”;二是矮化智庫,認為智庫學者多是“磚家”,“巧舌如簧、忽悠民眾、胡說八道、招搖撞騙”。如何建立智庫學者的社會公信力與美譽度,是一個既考驗智庫學者本身的能力、遠見與修為,也考驗決策者和社會思潮文化的包容性的問題。
中國智庫需提升國際話語權
王文認為,當今世界,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國際社會普遍希望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然而,放眼全國,能夠流利地用外文講好中國故事并令對方信服的中國智庫學者并不多,具有全球號召力且讓外界愿意傾聽的中國學者更少,這直接導致了在頂級的國際論壇上,接受發(fā)言邀請的中國學者數(shù)量相對不足。如何提升智庫學者自身語言表達的能力,提升智庫學者對理論的闡釋能力,是當前智庫學者轉型升級的重心所在。
在王文的理解中,智庫學者應該像是一個行走世界的公共外交者。目前在國內主辦的各種論壇中,仍存在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太重、交流互動太少、思想含量太低等弊病,這些也間接地導致了中國智庫在全球的影響力未能全面釋放。
王文闡釋,一個頂級的智庫,需要有全球組織力、國際話語權、世界人脈庫。只有站在全球層面上的思考與互動,才能為中國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為國家深化改革營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如何進一步推動外事制度改革,讓中國智庫的全球組織力進一步發(fā)揮,是當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提質增效的關鍵。
去偽存真,“真”智庫將會脫穎而出
近年來,由于“智庫”一詞的使用過于廣泛,很多獵頭公司、咨詢機構在進行自我宣傳時,都標榜自己是“著名智庫”;與此同時,由于經費壓力,一些智庫開始進行商業(yè)化運營,甚至權力尋租,這些都是對“智庫”名稱的盜用和污名化。
王文說,智庫工作是一項快節(jié)奏的工作,不如學術研究自如,智庫研究的待遇也不算高,不如商業(yè)機構的待遇誘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去偽存真,一批“真”智庫將會逐漸脫穎而出。
王文談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量為國效力、為民請命、家國情懷濃厚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們繼承了“學得文武藝,貨予帝王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傳統(tǒng)士大夫情結,很純粹地鉆研于現(xiàn)實與政策的解決方案,游走在各國論壇與國際場合之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雖然此類的優(yōu)秀智庫學者不多,但卻凝結了“真”智庫的價值觀精華,也將帶動較長時期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智庫優(yōu)化進程。
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