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干部要練好五項基本功
中共昭通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市委“兩新”組織工委書記 牟漢
同志們:
大家辛苦啦!
今天的秋城昭通天氣特別的好、天空特別的藍。來會場的路上,我想起流沙河先生《理想》中的一句話:“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與今天的場景如此切合,我把最后一句改為“前途一片光明”,送給大家,也祝賀大家!
這幾天全世界都在關注一場“拜”局已定的大選,一個74歲和一個77歲的老頭還在為一個職位爭吵得如此激勵,你還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呢?網(wǎng)友們調侃,這是2020年下半年最勵志的故事。要知道有好幾名同志因為有“0.0幾”分的差距而失去了選崗的機會,所以,“你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請大家盡可能的放松一下,適度“歸零”、“空杯”以對。
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金蘭都曾提出一個“24小時人生”理論,假設人的一生為24小時,如果能活到80歲,那么1年相當于0.3小時,30歲是上午9點鐘。這讓我重新領悟了毛澤東同志1957年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中國留學生時講過的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當時聽完毛主席的話,留學生們無比激動和幸福,“為黨奮斗50年、為祖國工作50年”響徹禮堂。在座各位年齡最大的也才30歲,人生的一天才剛好開始,希望大家從此刻起,更加堅定為黨工作、為民盡責的信心和決心。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從2008年全國全面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起,十年如一夢,似水流年。12年來,全市近3000名大學生村官挽起褲子、擼起袖子、甩開膀子,以“閃亮的青春”投身于廣袤的農村、廣闊的天地,在走村串戶、摸爬滾打中加深了對國家對社會對農村實情的認識,積累了基層工作的寶貴經(jīng)驗,積蓄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不竭能量,建立了與農民群眾之間的深情厚誼,得到了上級組織和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忱歡迎。我們見證了“最美的青春在一線,最美的青春是奉獻”;也見證了“來時滿身書卷氣,歸去兩袖泥土香”……
今年是大學生村官“兜底”分流的最后一年,我作為這個團隊的一員,有欣慰,有感觸,也有太多的不舍。一直認為,這世上的告別儀式有很多,比如,吃最苦的糖、喝最烈的酒……再比如,像古人那樣長亭古道、折柳相送……但后來才漸漸明白,人生中的許多告別都是悄無聲息的,此后即便不是隔著千山萬水,也難有或少有相見的機會。
這幾年的選崗,我的話題都是圍繞“選擇”來展開的,近段時間朋友圈里也轉發(fā)了前兩年我在選崗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在此就不再重復了。今天我換一個角度,提綱挈領式的與大家談談:年輕干部要練好“學、思、踐、悟、寫”五項基本功——“學”要有寬度、“思”要有深度、“踐”要有力度、“悟”要有高度、“寫”要有厚度。這其中有摘抄的觀點與見解,也有個人的體會和感悟,是與非,對與錯,也請各位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領悟、去校正、去豐富。
一、“學”要有寬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事業(yè)發(fā)展沒有止境,學習就沒有止境”。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之前與大家交流時談過,要讀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也要學哲學、邏輯學、心理學,從“實用”的角度來看,要連天線、接地氣、走出去。
連天線,就是要第一時間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以及學習掌握各級黨委、政府和行業(yè)主管部門關于你所從事工作的最新部署和要求,這樣才能聚焦重點、以防走偏。
黨的旗幟是指黨的指導思想、行動指南。我們黨一誕生,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到了黨的旗幟上。1938年,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兩百個系統(tǒng)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是六面旗幟,而是一面旗幟,它們之間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關系。
年輕干部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來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全面系統(tǒng)學、及時跟進學、聯(lián)系實際學,強讀強記、常學常新、活學活用,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接地氣,就是要全面了解基層社情民意,以及你所從事工作的推進情況,了然于胸才能觸類旁通。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陳希部長說,做工作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工作對象的感受”。記得小時候,那個年代的人都在談,“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對在農村工作的同志來說,很管用。“數(shù)”,就是對基層工作心中要有數(shù)、手上才有招,還得善于獲取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運用數(shù)據(jù),這也是一項基本功;“理”就是要講清道理,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基本任務的第一條就是“宣傳黨的主張”,不能“自言自語”“自彈自唱”“自娛自樂”,要用群眾語言,讓黨的初心、黨的主張、黨的恩情走進群眾腦海、心田,并轉化為群眾對黨的高度認同。“化”就更容易理解了,化解糾紛、化繁為簡、化整為零,做深做實做細群眾工作。
走出去,就是要學習借鑒其他地方好做法、好經(jīng)驗,用“他山之石”來“攻玉”,避免“閉門造車”“坐井觀天”。
“學如弓弩,才如箭簇。”在農村工作,更要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老百姓能根據(jù)雞的打鳴來判斷是凌晨幾點、能通過天上的云朵來預見會不會下雨,等等。時間長了,就漸漸明白了一些道理,常識比知識更直接、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借力比努力更有力。
二、“思”要有深度
兩千多年前,孟子曾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毛澤東同志曾說過:“腦筋是‘心之官’,是思想器官,這個器官專門做一項工作,就是‘想’”。一個人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如果沒有思想,搬再多的磚也不可能變成美麗的建筑、寫再多的字都不可能成為引人的佳作。
年輕干部要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基礎上,對所從事工作進行深度的思考。要胸懷大局之圖,對表“北京時間”,正所謂“天安門上想問題、田間地頭抓落實。”要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用“下棋”的思維做事,走一步、看三步、想五步。
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李紅芬部長也經(jīng)常跟我們講,“有思想的行動才有力量、有思考的工作才有品質。”這些年來,如果說昭通大學生村官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我覺得用“五個一”就能基本概括,即探索了一項機制,“營連排班”半軍事化管理機制;實施了一項行動,在脫貧攻堅中建功立業(yè)行動;拍攝了一部電影,當時《閃亮的青春》大家投票投到手抽筋,而我們也在全國拿獎拿得手抽筋;舉辦了一場活動,首屆大學生村官文化周活動讓當時那么多的大學生村官聚在一起;樹立了一個導向,“干得好才能發(fā)展得好、成長得快”,昭通大學生村官考錄公務員占比、曾有大學生村官身份的鄉(xiāng)科級干部占比位居全省前列。點此加群
這一定程度印證了前幾年我們朋友圈里轉得很多的那句話:“當官到北京去,經(jīng)商到上海去,創(chuàng)業(yè)到深圳去,當大學生村官到昭通來。”
在這樣一個“在路上”的過程中,從事管理服務工作的同志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們很用心、也很有情懷。陶博同志說,這樣的工作特別有意義、特別有價值,基本達到“兩個認得”的預期:你們都認識我們從事管理服務的同志了,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到位了;老百姓都認識你們、他們家的狗都不咬你們了,說明你們的工作也做扎實了。
三、“踐”要有力度
前個月,也就是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強調:“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這“七種能力”,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個方面構成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論。年輕干部要深學細悟篤行,我個人理解,這也是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行走江湖、信馬由韁必練必佩的“七種武器”。
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共產黨喊“跟我上”,國民黨吼“給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人心向背、勝負立定。昭通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鎮(zhèn)雄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縣,真是“全國脫貧看云南、云南脫貧看昭通、昭通脫貧看鎮(zhèn)雄”。隨著全市185.07萬貧困人口脫貧、1235個貧困村出列、8個貧困縣摘帽加之鎮(zhèn)雄縣即將退出貧困縣序列,巍巍烏蒙山麓、滔滔金沙江畔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xù)千年的絕對貧困。
是的,我們用整整5年的時間,以每天脫貧上千人的“昭通速度”,譜寫了“組織起來”的“昭通新篇”,彰顯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和各級黨組織的強大組織力。我們完全可以像戰(zhàn)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村上春樹說,“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這也可以拓展來回答三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因為中國共產黨先進!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因為馬克思主義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yōu)越!
當然,是戰(zhàn)役就會有犧牲。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包括大學生村官“五+二”“白+黑”“泥+水”,流汗流淚,甚至像李永春、王秋婷等36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基層干部流血犧牲,他們守初心、擔使命,用生命書寫了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他們已經(jīng)飛過!”
開頭我講到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中國留學生,其實在這次接見時他還講過一句直到今天我們都耳熟能詳?shù)脑挘?ldquo;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如何做好基層工作,我認為首先要有就像釘釘子的精神,看定了的事就做、認準了的事就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氣度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一錘接著一錘的敲、一年接著一個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其次要有拔釘子的勇氣,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抓住事關全局的問題,采取“望聞問切”“解剖麻雀”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從基層實踐創(chuàng)造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做到問題解決一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就提升一級;問題解決一個,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就提高一層。
“領導”一詞分解開來至少有兩層比較鮮明的特征,領而有“責”、導之有“效”。在基層工作,既要講效率,也要講效能:“效率”是正確的做事;“效能”是做正確的事。如果運用哲學原理來解讀與領會,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些年我們戰(zhàn)天斗地,農村也在改天換地,但基層也難免的清新與清苦。這久朋友圈有句話是關于做飯的,我改了一下,因為有些時候村上食堂的老大姐不在,你們還不得不一個人半夜起來、做點吃的:在案板上細細切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油鍋里慢慢煎炒人生中的悲歡離合。這些小確幸、小歡喜,就是一生一世的細水長流。
四、“悟”要有高度
悟性也就是靈氣,飄逸質感,就像我對文字有一種天然的依戀感,讀到有些文字,那種“文字的芬芳無物所及”的感覺,特美!我們對所從事工作,要讓看熱鬧的人有熱鬧可看、看門道的人有門道可看。王國維先生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豐子愷先生認為,人生有三層樓。受俞敏洪在《在人生的更高處相見》一書中對“領悟”獨到見解的啟發(fā),我理解“領悟”也至少有三個層級,可以通過刻意的訓練逐步養(yǎng)成、拾級而上。
第一層級:重復與堅持。大多數(shù)的人都處在這個層級,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萬小時定律”。在一個行業(yè)領域三年、五年以后,一些人具備了必須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和素養(yǎng),就相對地成為了本行業(yè)本領域的行家里手。但人也不能只做重復性的工作,有的人30年、50年都在慣性地重復自己的工作,可真正成為名家的卻不多。
第二層級:拓展與突破。這需要“尋標對標達標創(chuàng)標”,選擇這個行業(yè)里的頂尖高手作為你人生的方向和目標,還需要這個行業(yè)里的一些高手對你進行指導和點撥,直至創(chuàng)立起自己的一套技術標準。一點天分加上后天努力,就能夠讓天分無極限擴展,甚至成為天才。朋友圈里“每天進步一點點”的那個公式,說的是能力大致相同、處于同一起點的兩個人,為什么三年、五年之后會拉開差距,有的差距還特別大。每個人的起點都是1,假如每天進步0.01,一年下來就是1.01的365次方≈37.8;每天退步0.01,一年下來只是0.99的365次方≈0.03;原地踏步,1年下來仍是1。所以,如果不努力,你很快就會淹沒在茫茫人海中,而聽到的就永遠只是別人的好消息。
第三層級:懷疑與反思。讀書、旅行都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不斷的懷疑與反思。人,不能讓自己變成工具和機器,不斷重復一成不變的語言、行為和習慣。要對有效的時間進行卓越的管理,培養(yǎng)超乎常人的一技之長和強大的內心調控能力,直至一種情懷、格局和境界。
成長的過程應該像登山那樣,盡管腳步是重復的,但實際是步步登高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登上思想和覺悟的峰頂,極目四野、心曠神怡。也就是說,做事情的高度永遠大于數(shù)量。數(shù)量再大,如果沒有高度引領,就是堆砌而已。有建筑藍圖,我們的搬磚才有意義;有思想境界,我們寫出的文章才有啟發(fā)。
五、“寫”要有厚度
“寫”是對前面四個“度”的概括,或是小結,其實就是一個學、思、踐、悟的過程。毛主席說:“我是靠總結經(jīng)驗吃飯的”。即使打了敗仗,毛主席也要好好總結為什么會失敗,從中汲取深刻的經(jīng)驗教訓。
總結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比如,有人說四個蘋果改變了世界:1.0版是被亞當夏娃吃掉的那個,改變了人類和地球;2.0版是砸在牛頓身上的那個,改變了物理界;3.0版是被喬布斯啃了一口的那個,改變了數(shù)碼界;4.0版是“品天下蘋果,還看今昭”的昭通蘋果,改變了吃貨界。
省委常委、省委組織李小三部長也講:“大總結有大收獲,小總結有小收獲,不總結就沒有收獲。”全國最大的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qū)——昭陽區(qū)靖安新區(qū)的經(jīng)驗和做法,我們歸納為“五張網(wǎng)”:織密組織體系網(wǎng),黨的領導“一呼百應”;織密服務保障網(wǎng),大事小事“一站辦結”;織密產業(yè)就業(yè)網(wǎng),帶富幫富“一同致富”;織密基層治理網(wǎng),多方護航“一方和諧”;織密黨群干群關系網(wǎng),同心同向“一網(wǎng)情深”,如果超級濃縮就一個字:“網(wǎng)”,實行最嚴密最精細的網(wǎng)格化服務管理。 大家都應該看過《水滸傳》吧,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逼上梁山。有時候工作中要不留退路、逼上絕路,才能找到出路、甚至殺出一條血路。
年輕干部還有一些“度”也要把握好,比如,要計算但不要算計,“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要團結但不要結團,不能搞小圈子、小團伙;要斗爭但不要爭斗,做勇于斗爭的“戰(zhàn)士”,不做愛惜羽毛的“紳士”;要碰硬但不要硬碰,為什么呢,因為硬碰總會碰碎、碰死。
希望大家在新崗位上新征程中初心永在、使命永葆、青春永駐,在鞏固脫貧成果、接續(xù)鄉(xiāng)村振興、推進基層治理的“新長征”中展鴻圖創(chuàng)佳績,為促進滇北崛起、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力量、書寫人生華章。
所有的離別,都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句子,只是我們都希望離別不是“。”號,而是“-”號,指向一個帶著笑容的溫暖春天。自此后,無論“居廟堂之高”、或是“處江湖之遠”,無論天之涯、還是海之角,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驕傲的名字:昭通大學生村官!
來源:官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