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爆”了
時間:2024-08-12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近日,長三角41市上半年GDP出爐,相較于上海、蘇州、杭州等傳統(tǒng)強市,來自江蘇蘇北地區(qū)的宿遷,可謂“亮瞎雙眼”,同比增長達到7.3%,一舉拿下長三角增速冠軍的寶座。
宿遷的突然爆發(fā),是蘇北經濟狂飆的一個縮影。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蘇北的5座城市,全部開啟了疾跑模式。
其中,緊隨宿遷之后的淮安,增速達到7.1%,在長三角地區(qū)排名第二;最慢的鹽城同比增長也有5.8%,和江蘇平均線持平;徐州、連云港都超過6.0%,高于全國5.0%的平均增速。
在“散裝”江蘇,很長一段時間,被忽視的蘇北地區(qū),似乎就是“落后”的代名詞。如今,宿遷、淮安等地增速領跑,蘇北是否正告別邊緣化的塌陷狀態(tài),并重塑江蘇經濟格局?
01
就上半年的表現看,常常被歧視的蘇北地區(qū),這次確實揚眉吐氣了一回。
蘇北5個城市,全部達到或超過江蘇的平均線,反觀富庶的蘇南,南京同比增長4.4%,在省內墊底;常州增速為5.6%,跑輸了江蘇的大盤數據……
蘇北上半年的高光,只是曇花一現的偶然嗎?
其實過去這些年,蘇北地區(qū)的經濟表現一直都不算差,今年上半年亮眼并非因為去年同期基數低。
以2023年為例,蘇北“五虎”中,連云港GDP增速達到10.2%,排在長三角41市的首位,宿遷、淮安都為7.8%,徐州為7.1%,鹽城5.9%。
將視線拉長了看,過去10年,宿遷經濟的年增長率超過9.0%,GDP從2014年的不到2000億規(guī)模,增長到4400億元,翻了兩倍多,在全國城市的排名上升了27位。
連云港、淮安的表現和宿遷類似,GDP總量10年間也翻了兩倍多。蘇北的領頭雁徐州,2023年的GDP達到8900億元,將沖擊萬億俱樂部,并且常住人口止跌回升,達到902萬人。
蘇北的這幾個城市,雖然規(guī)模體量不大,但沖勁十足。得益于此,常被認為是邊緣化存在的蘇北地區(qū),在江蘇的經濟份額不斷提升。
江蘇統(tǒng)計局此前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蘇中蘇北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達到47.3%,比2012年提高7.2個百分點。蘇南與蘇北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差距,從2012年的2.48倍收窄到2倍以下。
02
哪怕你不是江蘇本地人,也多半在互聯網上見證過,蘇南、蘇中、蘇北網友相互開地圖炮的場面,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鄙視鏈景觀,讓“散裝”江蘇長期背負著“內斗大省”的標簽,揮之不去。
經濟實力,決定話語權。鄙視鏈背后,是肉眼可見的貧富分化。
關于蘇北概念的起源,學者韓起瀾在《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書中,在地理、文化、語言等因素之外,還提到了一個扎心的觀察——“一個名叫蘇北的地方,只是在江蘇北部相對于南部變窮時期才出現的”。
說得直白點,因為發(fā)展落后,才有了蘇北的地理概念。
歷史上的蘇北人,曾因為社會動蕩而四處逃難?,F在的蘇北,依然處于省內相對落后的位置,這就導致,在江蘇省內的鄙視鏈中,蘇北只能位居末端,甚至在一些語境下,“蘇北人”都成了帶有負面、嘲諷意味的概念。
但蘇北的落后,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它包含了大量的偏見。
一方面,如前所述,過去這些年來,在資源傾斜、產業(yè)轉移的加持下,蘇北經濟取得了快速發(fā)展,它早就不是省內拖后腿的存在。
另一方面,蘇北的落后,是省內比出來的。實際情況是,不是蘇北太貧窮,而是蘇南的那幾個城市太強大了,在它們的映襯之下,蘇北城市才顯得相對弱小。
如果放在全國橫向比較,蘇北的5個城市,其實已經足夠優(yōu)秀了。哪怕是GDP省內墊底的宿遷、連云港,也超過了4000億元的規(guī)模,位于全國百強城市之列,且超過了烏魯木齊、蘭州等省會城市。
在蘇州、南京、無錫等經濟強市的光環(huán)之下,蘇北的5個城市,存在感沒那么強,并且經常成為互聯網地域鄙視鏈的受氣包,但在全國也足夠“能打”,發(fā)展水平足以秒殺大片三四線城市。
再者,內斗的另一面,是激烈的城市競爭,各不相讓,“十三太保”誰也不服誰。也正因如此,它保證了江蘇經濟的高度均衡性。
這一點和廣東形成了巨大差別——數據顯示,蘇南、蘇北的經濟差距為2.7倍左右,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珠三角和粵西北的經濟差距達9倍以上。
03
蘇南蘇北的發(fā)展差距由來已久,加速崛起的蘇北,想要追上自然絕非易事。
盡管近些年來,蘇北地區(qū)一路狂飆,經濟高速增長,但如果均攤一下,蘇北地區(qū)的增速優(yōu)勢,在人均數據的映襯下會顯得暗淡許多。
2023年,無錫的人均GDP突破了20萬元,蘇州也達到19萬元左右,但徐州、連云港和宿遷,全都處在10萬元之下。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除了鹽城,其他4個蘇北城市,都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其中淮安39057.8元、徐州38089元、連云港35983元、宿遷32693元。
為什么經濟增長快,GDP體量也不小,全都邁入了百強城市陣營,但民富水平卻明顯相對較低?
這當然不是人口眾多能輕易解釋的。
歸根到底在于,它的產業(yè)結構相對單一,依賴傳統(tǒng)農業(yè)和重工業(yè),這些產業(yè)對GDP的總量貢獻較大,但其附加值相對較低,對居民收入的直接提升作用有限。
比如,江蘇的第一產業(yè)占比為4.3%左右,而蘇北5市的第一產業(yè)占比,幾乎達到了10%左右。
再以徐州為例,作為蘇北5市的領頭羊,GDP萬億俱樂部城市的后備軍,徐州早期的發(fā)家就是靠煤、鐵等資源。如今,這座“百年煤城”,在資源枯竭危機后加速轉型,但鋼鐵、煤炭、電力等資源型產業(yè),仍然是重要的經濟支柱。
這類重工業(yè)體量大,而利潤率和附加值偏低,加上大多為國有部門掌控,創(chuàng)造的財富大部分都被央國企拿走了,在居民收入方面,GDP增長的造富效應自然沒那么強。
就像江浙一帶之所以富庶,GDP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高度同步,它正是建立在發(fā)達且極具活力的民營經濟的基礎上的,經濟增長的成果能夠廣泛惠及廣大民眾。
所以,蘇北轉型崛起的關鍵,還是得擺脫對傳統(tǒng)產業(yè)的依賴,卸下老工業(yè)基地的包袱,而擺脫依賴的第一步,正是解放思想,秉持開放精神,深化市場經濟意識,激發(fā)市場活力。
蘇北在江蘇的相對落后,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落后,這樣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
此前,江蘇的主官曾提到,蘇南蘇中蘇北是一個地理概念,不能成為一種固化的意識,要擺脫傳統(tǒng)“蘇北意識”,跳出蘇北看蘇北,在全國發(fā)展大局中找準發(fā)展定位。
說白了,蘇北不能固步自封,要像當年蘇南地區(qū)的崛起路徑一樣,積極融入全國乃至國際大市場。而不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依賴既有資源,靠傳統(tǒng)產業(yè)維持現狀,形成經濟發(fā)展的路徑依賴。
轉載 |冰川思享號